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田教授网络课堂-清新乡野话“非遗”活动

 

 

8月21日,“田教授”网络课堂:清新乡野话“非遗”-走进“非遗”文化村活动在柘荣靴岭尾村“非遗”传习中心开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文化扶贫、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闽东乡村振兴学院邀请宁德师范学院李志阳博士及福建省非遗传承人孔春霞老师共同探讨,呈现了一堂特别的“非遗网络课”,同时靴岭尾村驻村第一书记吴盛坤现场扮演“店小二”现场带货解读村民创作的剪纸产品,为“非遗”文化村代言,3.7万学员在线观看直播。当天,闽东乡村振兴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峰为孔春霞老师颁发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特聘专家证书并和柘荣城郊乡党委书记吴福惠一起为靴岭尾村闽东乡村振兴学院“非遗”技能传习中心授牌。

“非遗网络课”上,回顾起自身的求学过程孔春霞老师意味深长的说,像靴岭尾这样的村在我们柘荣比比皆是,它们是我县脱贫攻坚的主阵地。这些乡村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非遗在这里有着天然和深厚的基础。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或者过往记忆里,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智慧和技能,能编织、会刺绣,擅长对农业、林业等各种资源进行加工。这类非遗的物质化成品,仍然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有广泛的需求和很大的市场。现在我们以靴岭尾村为样板,成立一个集生产、销售、加工、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面对面把剪纸技艺教给本地农民。农民学会了技艺,产出了商品,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非遗产业不需要听起来“高大上”,只要深挖传统、有所创新,打破“千篇一律”的禁锢,打造出“小而精”的特色,就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成为带动乡村造血、实现脱贫攻坚,乃至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孔老师还说,“授之以渔”的方式远比“授之以鱼”的方式好,比直接给贫困户金钱更有意义。

李志阳博士指出,非遗是历史的积淀,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活跃在现实当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要珍视这份遗产,尊重和保护这份遗产,感恩它给生活带来的宝贵滋养。有些门类的非遗表现形式,例如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等,是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传承人。有些门类的非遗,其传承主体并非整个社会全体成员,而是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承人。其他社会成员通过非遗活动的物质化成品,来欣赏和享用这份遗产的恩惠。这些成品随时代而演进,其内涵自然也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淘洗、琢磨、演进、发展。传承是在保护非遗基质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的,但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回应现实需求,不顺应今天的生活,这份遗产就会僵死。

本次活动邀请厦门大学硕士生、入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原文华奖)表演者谢彤、福鼎自媒体达人“星星哥”及各新媒体爱好者们在靴岭尾村开展以“手机成为新农具”为主题的短视频现场教学课,30多位学员现场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抖音号上发表视频作品。

近年来,作为引入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文化的靴岭尾村,一方面以“文创”为媒,带领村民学习剪纸、油画、刺绣等艺术创作技艺,对外搭建文创产品,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草莓、杨梅、石榴、辣椒种植和林下竹荪等林下种植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文创+农创相融合的“非遗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图1:现场直播课堂

图2:短视频现场教学

图3:古筝表演

图4:为闽东乡村振兴学院靴岭尾村“非遗”技能传习中心

图5:授予福建省非遗创承人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特聘专家证书

 

 

发布日期:2020-08-22
『 打印 』

宁德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Copyright &copy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 Reserved.
单位地址: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学院路1号   邮政编码:352100   闽ICP备10024257号